物竞编号 1D6G
分子式 CuZn
分子量 128.94
标签 暂无

编号系统

CAS号:12019-27-1

MDL号:暂无

EINECS号:234-645-6

RTECS号:暂无

BRN号:暂无

PubChem号:暂无

物性数据

1.性状:红棕色或暗灰色粉末。

2.溶解性:不溶于有机溶剂和水。

毒理学数据

暂无

生态学数据

暂无

分子结构数据

暂无

计算化学数据

暂无

性质与稳定性

锌-铜偶合剂实质上是金属锌的一种活泼形态,铜的存在除了能够活化锌粉表面外,不会表现出其它特殊性质。

锌-铜偶合剂能够用于实现各种类型反应,如环加成反应和烷基碘化合物对烯酮的共轭加成反应。锌-铜偶合剂还可用于制备二氯乙烯酮和2-氧烯丙基阳离子化合物。

锌-铜偶合剂能够还原二碘甲烷,得到碘化碘甲基锌试剂,进而作用于烯烃实现其环丙化反应 (式1,式2)[1]。反应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亚甲基特异性地加到起始烯烃的顺式位置。

锌-铜偶合剂也能发生对卤代烃如碘化物或溴化物的加成反应,得到高活性的烷基锌试剂,进而发生对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 (式3)[2],或者与酰氯底物作用,实现钯催化的碳-碳键形成偶联反应 (式4)[3]

在Reformatsky反应中,锌-铜偶合剂也能表现出比普通锌粉更高的反应活性,反应更快、产率更高 (式5)[4]

锌-铜偶合剂也能实现烷基碘化物对α,β-不饱和酮的共轭加成反应 (式6)[5]。反应首先发生锌-铜偶合剂对底物的还原加成反应,得到加成化合物自由基,进而再被一分子锌-铜偶合剂还原得到烯醇式结构,最后水解得到共轭加成产物。

锌-铜偶合剂也能实现羰基化合物的还原偶联反应,得到二聚后的二醇或烯烃化合物 (式7)[6],除了发生自身还原偶联反应外,交叉还原偶联反应也能发生。

除了还原碳氧双键C=O外,锌/铜偶合剂也能还原C-C多重键,如带有强烈吸电子基 (如酯基、酮、氰基) 的烯烃化合物能在甲醇中被锌-铜偶合剂还原为相应的饱和烃化合物 (式8)[7]

烷基卤代物也能被锌-铜偶合剂还原为对应的饱和烃,在氘代试剂如D2O存在下还能特异性获得氘代产物 (式9)[8]

贮存方法

锌-铜偶合剂在潮湿空气中会发生变质,必须在氮气保护下保存使用。高活性的锌-铜偶合剂对氧气也非常敏感。

合成方法

商品化试剂为红棕色和暗灰色粉末,但是新制的锌-铜偶合剂往往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具体方法为:将锌粉加入到水合醋酸铜的醋酸溶液中,反应30 s后即可析出固体,进而用醋酸和乙醚多次洗涤,即可获得高活性的锌-铜偶合剂。

 

用途

暂无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3089 4.1/PG 3

危险品标志:易燃 刺激

安全标识:S16 S26 S27 S33 S36/S37/S39

危险标识:R11 R36/37/38

文献

1. (a) Simmons, H, E.; Smith, R. D. J. Am. Chem. Soc., 1959, 81, 4256. (b)Cheng, D.; Kreethadumrongdat, T.; Cohen, T. Org. Lett., 2001, 3, 2121. 2. Still, W. C. J. Am. Chem. Soc., 1978, 100, 1481. 3. (a) Tamara, Y.; Ochiai, H.; Nakmura, T.; Tsubaki, K.; Yoshida, Z. Tetrahedron Lett., 1985, 26, 5559. (b) Tamara, Y.; Ochiai, H.; Nakmura, T.; Yoshida, Z. Tetrahedron Lett., 1986, 27, 955. 4. Santaniello, E.; Manzocchi, A. Synthesis, 1977, 698. 5. (a) Luche, J. L.; Allavena, C.; Petrier, C.; Dupuy, C. Tetrahedron Lett., 1988, 29, 5373. (b) Duuy, C.; Petrier, C.; Sarandeses, L. A.; Luche, J. L. Synth. Commun., 1991, 21, 643. 6. Delair, P.; Luche, J.-L. Chem. Commun., 1989, 398. 7. Sarandeses, L. A.; Mourino, A.; Luche, J.-L. Chem. Commun., 1992, 798. 8. (a) Blakenship, R. B.; Burdett, K. A.; Swenton, J. S. J. Org. Chem., 1974, 39, 2300. (b) Stephenson, L. M.; Gemmer, R. V.; Currect, S. P. J. Org. Chem., 1977, 42, 212. 9.参考书:现代有机bepaly tw <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