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 1D5P |
---|---|
分子式 | CH2N2 |
分子量 | 42.04 |
标签 | 甲基化试剂 |
CAS号:334-88-3
MDL号:暂无
EINECS号:206-382-7
RTECS号:暂无
BRN号:暂无
PubChem号:暂无
1.性状:黄色气体,有强刺激性气味(发霉味)。[12]
2.熔点(℃):-145.0[13]
3.沸点(℃):-23.0[14]
4.相对密度(水=1):1.45[15]
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45[16]
6.辛醇/水分配系数:2.00[17]
7.引燃温度(℃):100[18]
8.溶解性:易溶于苯,溶于二噁烷,微溶于乙醇、乙醚。[19]
1.急性毒性[20] LC50:200mg/m3(猫吸入,10min)
2.刺激性 暂无资料
3.亚急性与慢性毒性[21] 兔长期吸入2~12mg/L,可引起支气管炎,继之死亡。
4.致敏性[22] 有致敏性
5.致突变性[23] 微生物致突变:脉孢菌250mmol/L
6.致癌性[24] IARC致癌性评论:G3,对人及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
1.生态毒性 暂无资料
2.生物降解性 暂无资料
3.非生物降解性 暂无资料
暂无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1.6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
7.重原子数量: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25.8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1.稳定性[25] 稳定
2.禁配物[26] 强氧化剂、酸、酚、醛、酮、烯、炔等
3.避免接触的条件[27] 受热、光照、摩擦、震动和撞击
4.聚合危害[28] 不聚合
5.分解产物[29] 氮气
储存注意事项[30]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爆炸品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2℃,相对湿度不超过80%。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氧化剂、活性金属粉末、食用beplay体育首页 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该试剂通常是由N-甲基-N-亚硝基胺分解而制备的,最常用的是利用N-甲基-N-亚硝基-对甲苯磺酰胺[1]、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或N-甲基-N-亚硝基脲作为原料制备而成。
1、重氮甲烷是一种常用的甲基化试剂,常用于羧酸、醇、酚以及酰胺等官能团的甲基化。另外,该试剂也可用于合成重氮酮或环丙烷类衍生物。
杂原子的甲基化 重氮甲烷常用在羧酸类化合物的甲基化反应中,在反应过程中羧酸提供质子使重氮甲烷的亚甲基质子化而形成重氮羧酸酯,然后发生类似SN2的反应而生成羧酸酯 (式1)。在该反应中无须加入其它的催化剂如路易斯酸等,因此这种条件下其它的基团如醇、烯键等则不会发生改变[2]。
重氮甲烷也能使酚羟基甲基化,例如在乙醚和醇溶液中,重氮甲烷能使酪氨酸的酚羟基定量地甲基化 (式2)[3]。
除此之外,重氮甲烷可以选择性地甲基化异羟肟酸 (式3),当R为脂肪基时,甲基化发生在含氧原子的位置;当R为芳香基时,NH和OH是竞争性的亲核位点[4]。在一定的条件下,以烯醇形式存在的酰胺与重氮甲烷反应时可以形成N,O-二甲基化化合物[5]。
α-重氮酮的合成 重氮甲烷与酰卤试剂作用可生成α-重氮酮。该重氮酮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化合物,可进一步反应生成环状化合物,或与醛类反应而使碳链得到延长等 (式4)[6]。重氮甲烷也可以在PPh3-NBS试剂存在下,使羧酸类化合物变为α-重氮酮 (式5)[7]。
加成反应 重氮甲烷可与酮发生加成反应(式6),生成扩环产物[8];也可与不饱和双键化合物发生环加成反应。用价键理论和计算模型可以详细的解释它与乙烯的1,3-二偶极加成反应的机理[9,10]。对于一些含有双键的金属有机化合物,重氮甲烷还可以与之反应构成三元环 (式7)[11]。
2.用于有机合成。[31]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暂无
安全标识:暂无
危险标识:暂无
1. Hudlicky, M. J. Org. Chem., 1980, 45, 5377. 2. Nicolaou, K. C.; Paphatjis, D. P.; Claremon, D. A.; Dole, R. E. J. Am. Chem. Soc., 1981, 103, 6967. 3. Hitotsuyanagi, Y.; Hasuda, T.; Aihara, T.; Ishikawa, H.; Yamaguchi, K.; Itokawa, H.; Takeya, K. J. Org. Chem., 2004, 69, 1481. 4. Leggio, A.; Liguori, A.; Napoli, A.; Siciliano, C.; Sindona, G. J. Org. Chem., 2001, 66, 2246. 5. Lei, Y. X.; Rappoport, Z. J. Org. Chem., 2002, 67, 6971. 6. Maguire, A. R.; O'Leary, P.; Harrington, F.; Lawrence, S. E.; Blake, A. J. J. Org. Chem., 2001, 66, 7166. 7. Cuevas-Yanez, E.; Garcia, M. A.; de la Mora, M. A.; Muchowski, J. M.; Cruz-Almanza, R. Tetrahedron Lett., 2003, 44, 4815. 8. Reeder, L. M.; Hegedus, L. S. J. Org. Chem., 1999, 64, 3306. 9. Blavins, J. J.; Karadakov, P. B.; Cooper, D. L. J. Org. Chem., 2001, 66, 4285. 10. Branchadell, V.; Muray, E.; Oliva, A.; Ortuno, R. M.; Rodriguez-Garcia, C. J. Phys. Chem. A., 1998, 102, 10106. 11. Schafer, H.; Saak, W.; Weidenbruch, M. Organometallics, 1999, 18, 3159. [1~11]参考书:现代有机bepaly tw <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12~31]参考书:危险beplay体育首页 安全技术全书.第一卷/张海峰主编.—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 ISBN 978-7-122-00165-8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