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0D3L
分子式 C6H14LiN
分子量 107.12
标签 LDA, 非亲核性碱

编号系统

CAS号:4111-54-0

MDL号:MFCD00064449

EINECS号:223-893-0

RTECS号:暂无

BRN号:3655042

PubChem号:24854817

物性数据

1.性状:白色固体

2.溶解性:溶于Et2O、THF、DME、HMPA。

毒理学数据

暂无

生态学数据

通常对水是不危害的,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分子结构数据

暂无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2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1

7.重原子数量:8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37.8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2

性质与稳定性

1.温度升至0 oC以上就不稳定。但是它的己烷或戊烷溶液在室温下能够稳定放置几周时间,它与THF的复合物在环己烷和庚烷中相当稳定。

2.对空气和湿气相对比较敏感,建议在无水条件下操作和使用。

贮存方法

2-8℃  避光,通风干燥处,密封保存

合成方法

由无水二异丙基胺和正丁基锂在低温下原位制备。

用途

1.有广泛用途的金属化碱性试剂,用于Aldol缩合,烷基乙酸、二烷基乙酸、内酯,a,b-不饱和酮等的a-烷化,合成醛和硝基烷;从醛合成酮;合成b-羟酸;三取代烯的立体选择合成;制不对称酮的烯醇锂盐;制溴甲基锂;亚硝胺的锂化,3-甲基吡啶的甲基锂化;吲哚的合成;氯代酸酯的环化;苯乙烯还原成乙苯。

2.二异丙基氨基锂 (LDA) 是有机合成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有位阻的非亲核性强碱试剂,在四氢呋喃中pKa = 35.7[1]。常常用来生成碳负离子和烯醇离子等。

LDA广泛地应用于醛、酮和酯的烯醇化反应,生成的烯醇离子经硅衍生物或者磺酰基捕获后生成相应的硅醚或者磺酸酯。由于磺酸酯基与sp2杂化碳原子相连,所以非常容易发生金属催化的后续反应,使得该反应更加有意义。该反应一般在低温下数分钟内完成,反应条件非常温和,不对其它官能团产生明显的影响。产物的产率主要受到捕获试剂活性的影响,三氟甲基磺酸酯非常容易得到满意的结果 (式1,式2)[2,3]

LDA最直接的用途是催化醛、酮、酯和酰胺的α-位烷基化反应[4~10]。由于这些化合物中羰基对α-位亚甲基和次甲基的致活作用,LDA可以在低温下摄取它们的质子而生成碳负离子。在各种烷基化试剂的存在下,可以方便地引入各种各样的基团。因为该试剂在0 oC以上时就会发生分解,所以有时需要加入等摩尔的HMPA作为辅助溶剂来增加试剂的反应性和稳定性。该反应可以在低温下1~2 h内完成,烯键不受到任何影响 (式3)[4~6],烷基化试剂中带有酯基也不受到任何影响 (式4)[4~7]。但是,酰胺的反应需要升至室温进行 (式5)[8]

有趣的现象是,当1,3-二羰基化合物在LDA的作用下进行α-位烷基化反应时,烷基化发生的位置不是人们认为酸性较强的2-位,而是旁边的α-位。这种情况在1,3-酮酯的反应中具有非常好的区域选择性 (式6)[11,12]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3393 4.2/PG 1

危险品标志:易燃 腐蚀

安全标识:S16 S26 S43 S45 S36/S37/S39

危险标识:R14 R17 R34

文献

1. Fraser, R. R.; Mansour, T. S. J. Org. Chem., 1984, 49, 3442. 2. Wentworth, A. D.; Wentworth, P.; Mansoor, U. F.; Janda, K. D., Org. Lett., 2000, 2, 477. 3. Kim, D.; Lee, Ju Young; P., Hyun-Ju; T., Khac M.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4, 14, 2099. 4. Bydal, P.; Auger, S.; Poirier, D. Steroids, 2004, 69, 325. 5. Krafft, M. E.; Cheung, Y. Y.; Abboud, K. A. J. Org. Chem., 2001, 66, 7443. 6. Wallace, G.A.; Heathcock, C. H. J. Org. Chem., 2001, 66, 450. 7. Suzuki, H.; Kuroda, C. Tetrahedron, 2003, 59, 3157. 8. Timothy A.; Jang, D. O; Slafer, B. W.; Curtis, M. D.; Beak, P. J. Am. Chem. Soc., 2002, 124, 11689. 9. Sugiyama, H.; Shioiri, T.; Yokokawa, F. Tetrahedron Lett., 2002, 43, 3489. 10. Humphrey, J. M.; Liao, Y.; Ali, A.; Rein, T.; Wong, Y.; Chen, H.; Courtney, A. K.; Martin, S. F. J. Am. Chem. Soc., 2002, 124, 8584. 11. Zhang, W.; Pugh, G. Tetrahedron, 2003, 59, 4237. 12. Greshock, T. J.; Funk, R. L. J. Am. Chem. Soc., 2002, 124, 754. 13.参考书:现代有机bepaly tw <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