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 0L5T |
---|---|
分子式 | Ni2B |
分子量 | 128.20 |
标签 | 暂无 |
CAS号:12007-01-1
MDL号:MFCD00084757
EINECS号:234-494-6
RTECS号:暂无
BRN号:暂无
PubChem号:24863155
1. 性状:黑色颗粒
2. 密度(g/mL,25/4℃): 无可用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无可用
4. 熔点(ºC):1230
5. 沸点(ºC,常压):无可用
6. 沸点(ºC,5.2kPa): 无可用
7. 折射率: 无可用
8. 闪点(ºC): 无可用
9. 比旋光度(º):无可用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无可用
11. 蒸气压(kPa,25ºC):无可用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无可用
13. 燃烧热(KJ/mol):无可用
14. 临界温度(ºC):无可用
15. 临界压力(KPa):无可用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可用
17. 爆炸上限(%,V/V):无可用
18. 爆炸下限(%,V/V): 无可用
19. 溶解性:不溶于碱性水溶液和大多数有机溶剂,会与浓的酸性水溶液发生反应。
暂无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1、 摩尔折射率:无可用
2、 摩尔体积(cm3/mol): 无可用
3、 等张比容(90.2K):无可用
4、 表面张力(dyne/cm):无可用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可用
2、 氢键供体数量:0
3、 氢键受体数量:0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0
6、 重原子数量:3
7、 表面电荷:0
8、 复杂度:2.8
9、 同位素原子数量:0
1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1、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3、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 共价键单元数量:2
1.遵照规格使用和储存则不会分解。
2.在使用镍试剂时一定要小心谨慎,摄入可溶性镍盐会导致反胃、恶心、呕吐,同时有致癌危险。
密封于阴凉干燥处。
通过粉末状醋酸镍在乙醇溶液中与硼氢化钠反应制备。
硼化镍催化剂是由氯化镍NiCl2与硼氢试剂如硼氢化钠NaBH4反应制备而来,它可以用于选择性氢化反应、脱硫反应、脱卤反应、氢解反应,以及还原硝基和其它官能团。
硼化镍催化剂能将不饱和醚、醇、醛、酯、胺和酰胺还原为相应的饱和化合物,而不会发生氢解反应。不饱和腈能被还原为一级胺,而环氧化物则能保持不变。除了硼氢化钠之外,二甲氧基硼烷(MeO)2BH4或硼氢化锂LiBH4都可以与氯化镍作用来获得硼化镍催化剂实现该类反应 (式1)[1]。值得强调的是,在实验多种过渡金属盐如COCl2、NiCl2、CuCl2、CrCl3与硼氢化钠组合催化还原2-甲基喹啉的反应中,只有NiCl2能表现出催化活性 (式2)[2]。
NiCl2与NaBH4反应制备的硼化镍催化剂还能用于脱硫反应 (式3)[3],相比传统脱硫反应中使用的Raney镍催化剂,能获得更高产率,同时也避免了Raney镍所具有的强碱性、可燃性以及对空气和湿气敏感等诸多弊病。
此外,硫酰胺、硫醚和硫化物都能在硼化镍催化下实现脱硫反应,得到相应的碳氢化合物 (式4,式5)[4,5]。
在硼化镍存在下,一级、二级和三级脂肪族硝基化合物能被还原为胺 (式6)[6]。
NiCl2/NaBH4组合还能实现脱卤反应和氢解反应,能将许多α-溴代酮还原为酮,或将二溴代物还原为烯烃 (式7)[7],以及将苄基、烯丙基和丙炔基酯还原为相应的烷烃 (式8)[8]。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有毒
安全标识:S26 S45 S53 S36/S37/S39
1. (a) Russell, T. W.; Hoy, R. C. J. Org. Chem., 1971, 36, 2018. (b) Russell, T. W.; Hoy, R. C.; Cornelius, J. E.; J. Org. Chem., 1972, 37, 3552. 2. Nose, A.; Kudo, T. Chem. Pharm. Bull., 1984, 32, 2421. 3. Truce, W. E.; Roberts, F. E. J. Org. Chem., 1963, 28, 961. 4. Guziec, F. S.; Wasmund, L. M. Tetrahedron Lett., 1990, 31, 23. 5. Truce, W. E.; Perry, F. M. J. Org. Chem., 1965, 30, 1316. 6. Lloyd, D. E.; Nichols, D. E. J. Org. Chem., 1986, 51, 4294. 7. Sarma, J. C.; Borbaruah, M.; Sharma, R. P. Tetrahedron Lett., 1985, 26, 4657. 8. Jiang, B.; Zhao, H.; Pan, X.-F. Synth. Commun., 1987, 17, 997. 9.参考书:现代有机bepaly tw <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