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03AA
分子式 C8H8O2
分子量 136
标签 2-甲基苯甲酸, 2-Methylbenzoic acid, o-Methylbenzoic acid, 农药中间体;芳香族羧酸及其衍生物, 酸性溶剂

编号系统

CAS号:118-90-1

MDL号:MFCD00002477

EINECS号:204-284-9

RTECS号:XU1400000

BRN号:1072103

PubChem号:暂无

物性数据

1.      性状:从水中析出棱柱晶或针状晶。

2.      密度(g/mL,25℃):1.062 

3.      相对密度(25℃,4℃):1.062115

4.      熔点(ºC):103~105   

5.      沸点(ºC,常压):258.5751

6.      沸点(ºC,99.9kPa):258~259

7.      折射率(n115D):1.512

8.      闪点(ºC):148

9.      常温折射率(n25):1.512115

10.   气相标准燃烧热(焓)(kJ·mol-1):-3971.29

11.   气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 :-302.12

12.   晶相相标准燃烧热(焓)(kJ·mol-1):-3874.59

13.   晶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416.52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

毒理学数据

1、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400mg/kg

             兔子经皮LD50:750mg/kg

生态学数据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有机酸易在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变化中形成酸雨。因而

当PH值降到 5以下时,会给动、植物造成严重危害,鱼的繁殖和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流域土壤和水体

底泥中的金属可被溶解进入水中毒害鱼类。水体酸化还会导致水生生物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耐酸的藻类、

真菌增多,而有根植物、细菌和脊椎动物减少,有机物的分解率降低。酸化后会严重导致湖泊、河流中鱼

类减少或死亡。

分子结构数据

五、分子性质数据:

1、   摩尔折射率:38.00

2、   摩尔体积(cm3/mol):118.2

3、   等张比容(90.2K):307.0

4、   表面张力(dyne/cm):45.4

5、   极化率(10-24cm3):15.06

计算化学数据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2.5

2、   氢键供体数量:1

3、   氢键受体数量:2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5、   互变异构体数量:

6、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37.3

7、   重原子数量:10

8、   表面电荷:0

9、   复杂度:131

10、 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 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1. 避免与氧化物接触。本品毒性:大鼠经口LD50400mg/kg。小鼠腹腔注射LD50420mg/kg。参见苯甲酸。

2. 存在于白肋烟烟叶中。
 

贮存方法

密封于阴凉、干燥处保存。确保工作间有 良好的通风设施。储存的地方远离氧化剂、火源、热源。

包装采用塑料编织袋包装。按一般化学药品规定贮运。参见苯甲酸。

合成方法

1. 由邻二甲苯经催化氧化而得。以邻二甲苯为原料、环烷酸钴为催化剂,在温度120℃,压力0.245MPa下,邻二甲苯连续进入氧化塔进行空气氧化,氧化液进入汽提塔进行浓缩、经结晶、离心,得成品。母液进行蒸馏,回收邻二甲苯及部分邻甲基苯甲酸后,排渣。收率为74%。每吨产品消耗邻二甲苯(95%)1300kg。

其制备方法是在氧化塔中在反应温度120~125℃,压力196~392kPa条件下,邻二甲苯在环烷酸钴催化

剂存在下,用空气进行持续氧化,可以制得成品。

2. 烟草:BU,26。

用途

用作农药杀菌剂磷酰胺、香料、氯乙烯聚合引发剂MBPO、间甲酚、彩色胶片显影剂等有机合成中间体。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刺激

安全标识:S26 S36 S22

危险标识:R36/37/38

文献

1. Russ R, Zelinski T, Anke T. Tetrahedron Lett., 2002, 43: 791-794. 2. Cabiddu S, Fattuoni C, Floris Co, et al. Tetrahedron, 1990, 46: 861-884.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