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0V6X
分子式 C13H18AlClTi
分子量 284.58
标签 双(环戊二烯基)-μ-氯化(二甲基铝)-μ-亚甲基钛, Bis(cyclopentadienyl)-μ-chloro­(dimethylaluminum)-μ-methylenetitanium, Tebbe reagent,Tebbe试剂

编号系统

CAS号:67719-69-1

MDL号:MFCD00151575

EINECS号:暂无

RTECS号:暂无

BRN号:暂无

PubChem号:24863730

物性数据

1.性状:较纯的Tebbe试剂为红色的固体。

2.溶解性:溶于大多数芳烃溶剂和极性有机溶剂,但几乎不溶于烷烃。

毒理学数据

暂无

生态学数据

对水稍微有危害的,不要让未稀释或者大量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者污水系统。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分子结构数据

暂无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4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0

7.重原子数量:16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68.6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6

性质与稳定性

1. 远离氧化物,水分/潮湿。

2. 对空气和湿气敏感。正常操作需要在手套箱和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

贮存方法

存放在密封容器内,并放在阴凉,干燥处。储存的地方必须上锁,钥匙必须交给技术专家和他们的助手保管。储存的地方必须远离氧化剂。避免接触湿气和水源。

合成方法

暂无

用途

Tebbe试剂[1]在有机合成中有着非常特殊的重要用途,主要被用于羰基的乙烯基化反应,这个反应也称之为Tebbe成烯反应。它可以将醛、酮、酯或者酰胺分子中的羰基转变成为多一节碳的末端烯,但是与酰胺反应的应用举例不多[2]

Tebbe试剂可以简单地看作是“CpTi=CH2”的一个前体化合物。虽然它与醛的反应生成末端烯也许可以由Wittig试剂来完成,但是由于Tebbe试剂较高的反应活性,一般情况下可以得到较高的产率。即使对于那些具有复杂结构的底物分子,该试剂也具有很好的化学选择性 (式1)[3,4]。Tebbe试剂较高的反应性和反应中使用弱碱的特点,使得它与邻位有手性碳原子的醛发生反应时也能够保持原来的构型,不产生消旋化影响 (式2)[5,6]

Tebbe试剂与酮反应非常顺利,有时甚至使用原位生成的Tebbe试剂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7]。如果使用Wittig试剂或者原位生成的Tebbe试剂明显地表现出产物产率较低的问题时,尝试使用Tebbe试剂有可能会获得较好的结果。在反应中适当地控制试剂的用量,可以在羧酸酯的存在下选择性地将酮转化为相应的末端烯烃 (式3)[8]

Tebbe试剂较高的反应活性也表现在能够与羧酸酯发生同样的反应,可以直接将酯转变成为相应的烯醇衍生物 (式4)[9,10]。该反应最独特的地方是与内酯反应生成具有环外双键的烯醇衍生物 (式5)[11]。Tebbe试剂发生的反应一般需要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进行,使用较高的温度或者过量太多的Tebbe试剂反而会引起烯烃复分解而导致产物产率的降低。但是,有人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使用Tebbe试剂完成了Tebbe成烯反应和烯烃复分解的联串反应,一步反应得到了烯醚的产物 (式6)[12]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2924 3/PG 2

危险品标志:易燃 腐蚀

安全标识:S26 S45 S62 S36/S37/S39

危险标识:R11 R34 R63 R65 R67 R48/20

文献

1. Tebbe, F. N.; Parshall, G. W.; Reddy, G. S. J. Am. Chem. Soc., 1978, 3611. 2. Cannizzo, Louis F.; Grubbs, Robert H. J. Org. Chem., 1985, 50, 2316. 3. Nicolaou, K. C.; Snyder, S. A.; Huang, X.; Simonsen, K. B.; Koumbis, A. E.; Bigot, A. J. Am. Chem. Soc., 2004, 126, 10162. 4. Uttaro, J.-P.; Audran, G.; Monti, H. J. Org. Chem., 2005, 70, 3484. 5. Chen, G.; Schmieg, J.; Tsuji, M.; Franck, R. W. Org. Lett., 2004, 6, 4077. 6. Fuwa, H.; Sasaki, M.; Tachibana, K. Org. Lett., 2001, 3, 3549. 7. Booker-Milburn, K. I.; Jenkins, H.; Charmant, J. P. H.; Mohr, P. Org. Lett., 2003, 5, 3309. 8. Bunch, L.; Liljefors, T.; Greenwood, J. R.; Frydenvang, K.; Brauner-Osborne, H.; Krogsgaard-Larsen, P.; Madsen, U. J. Org. Chem., 2003, 68, 1489. 9. Chambers, David J.; Evans, Graham R.; Fairbanks, Antony J. Tetrahedron: Asymmetry, 2005, 16, 45. 10. Rivkin, A.; Gonzalez-Lopez de Turiso, F.; Nagashima, T.; Curran, D. P. J. Org. Chem., 2004, 69, 3719. 11. Bernardelli, P.; Moradei, O. M.; Friedrich, D.; Yang, J.; Gallou, F.; Dyck, B. P.; Doskotch, R. W.; Lange, T.; Paquette, L. A. J. Am. Chem. Soc., 2001, 123, 9021. 12. Nicolaou, K. C.; Postema, M. H. D.; Claiborne, C. F. J. Am. Chem. Soc., 1996, 118, 1565. 13.参考书:现代有机bepaly tw <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