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 0MDY |
---|---|
分子式 | C36H30Cl2NiP2 |
分子量 | 654.17 |
标签 | 双(三苯基磷)氯化镍, 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镍, 双(三苯基膦)氯化镍, 双(三苯基膦)合氯化镍(Ⅱ), Bis(tri-N-butylphosphine)dichloronickel, Bis(triphenylphosphine)nickel dichloride, 催化剂 |
CAS号:14264-16-5
MDL号:MFCD00009592
EINECS号:238-154-8
RTECS号:QR6170000
BRN号:暂无
PubChem号:24877695
1. 性状:黑绿色固体
2. 密度(g/mL,25/4℃): 未确定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205~206
5. 沸点(ºC,常压):未确定
6. 沸点(ºC,5.2kPa):未确定
7. 折射率:未确定
8. 闪点(ºC):未确定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 蒸气压(kPa,25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溶于苯、丙酮、THF和热的乙醇溶液。
1、急性毒性:主要的刺激性影响:
在皮肤上面:刺激皮肤和粘膜;
在眼睛上面:刺激的影响;
通常对水体是稍微有害的,不要将未稀释或大量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污水系统,未经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1、摩尔折射率:无可用的
2、摩尔体积(cm3/mol):无可用的
3、等张比容(90.2K):无可用的
4、表面张力(dyne/cm):无可用的
5、介电常数:无可用的
6、极化率(10-24cm3):无可用的
7、单一同位素质量:652.055327 Da
8、标称质量:652 Da
9、平均质量:654.1703 Da
1、 氢键供体数量:0
2、 氢键受体数量:2
3、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6
4、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0
5、 重原子数量:41
6、 表面电荷:0
7、 复杂度:202
8、 同位素原子数量:0
9、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1、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2、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3、 共价键单元数量:5
1.常温常压下稳定,避免的物料:水分/潮湿 氧化物。
2.二氯化镍膦配合物具有腐蚀性和致癌性,操作时要小心谨慎。
密封保存。
1.从NiCl2与各种磷配体直接反应制备而来。
2.将2.38克(0 .01摩尔)六水合二氧化镍溶于2毫升水的榕液加入5.25克(0 .02摩尔)三苯麟溶于75毫升冰醋酸的溶液中。在室温反应24小时,反应液中有橄榄绿微晶析出。过滤,冰醋酸洗涤,置硫酸或氢氧化钾干燥器中真气干器,得暗兰色晶体,产率84%。
1.有机合成。催化剂。用于烯烃和炔烃的还原反应,还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成胺,催化格氏试剂的交叉偶合。催化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羰基化反应。
2.格氏试剂与烯基或芳基硫醚偶合的催化剂。
3.二氯化镍膦配合物主要用于催化各种卤代烃R-X与格氏试剂间的交叉偶联反应、C-X键还原反应、sp2-C卤代物的自身偶联反应、卤代芳烃的置换反应以及二烯的低聚反应[1]。
二氯化镍膦配合物催化的R-X与有机金属亲核试剂间的交叉偶联反应已经研究得非常系统了。其中R可以是烷基、芳基、乙烯基和烯丙基,X可以是任何离去基团如活泼的三氟甲基磺酸基、卤素以及较不活泼的硫基、亚砜、砜、羟基、烷氧基甚至酰胺官能团;芳基、乙烯基和烷基格氏试剂是最常用的有机金属亲核试剂。代表性的反应如下 (式1~式3)[2~4]。
镍配合物和钯配合物是实现这类反应的最常用催化剂。对于镍配合物而言,通常带有膦配体的配合物能获得更好的催化效果,并且带有双齿膦配体的镍配合物能最高产率地催化活化简单芳基、乙烯基和烯丙基底物。
对于二级烷基格氏试剂,金属催化剂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反应中会伴随β-H消除过程。实验证明,带有二茂铁基团的NiCl2(dppe)能有效避免β-H消除产物的发生,是实现这类反应的最理想催化剂 (式4)[5]。
乙烯基醚和芳基醚的反应活性较相应的溴化物要差一些,但在镍配合物催化下也能与格氏试剂发生交叉偶联反应。其中,比较重要的反应如二氢呋喃和二氢吡喃衍生物与格氏试剂间的反应,能分别得到高烯丙基醇和二高烯丙基醇化合物(式5)[6]。
烯丙基醇也能与格氏试剂发生脱羟基反应,得到对应的烯丙基化合物 (式6)[7],丙炔基醚与格氏试剂的反应则能得到联烯化合物 (式7)[8]。
乙烯基硫化物与格氏试剂在镍配合物催化下的多步交叉偶联反应是立体选择性合成烯烃的基础 (式8)[9]。在相同条件下噻吩与格氏试剂的反应能高度选择性地得到丁二烯。
与卤代物和三氟甲基磺酸基化合物的反应不同,碳-硫键的置换反应只有在镍催化剂作用下才能发生,钯配合物不具有活化该类反应的活性。硫醇、亚砜、砜和磺酸盐都能在镍配合物催化下实现与格氏试剂的交叉偶联反应 (式9)[9]。二硫羧醛具有两个与相同碳原子相连的C-S键,与格氏试剂在镍配合物催化下的反应能得到相应的二甲基化合物 (式10)[10]。
与手性膦配体配位的镍配合物能实现具有对映选择性的交叉偶联反应,如1-溴萘与1-萘基格氏试剂在镍的二茂铁手性膦配合物催化下得到手性联二萘衍生物 (式11)[11]。
NiCl2(PPh3)2与二级格氏试剂反应能原位产生Ni-H中间体,它能作用于C-S键并实现其断裂 (式12)[12]。
NiCl2(PPh3)2在还原剂Zn的作用下能原位产生Ni(0)中间体,从而能够实现芳基卤代物和乙烯基卤代物的自身还原偶联反应 (式13)[13]。NiCl2PPh3与Zn组合还能实现卤代芳烃与α,β-不饱和酯间的还原Heck反应 (式14)[14]。
此外,二氯化镍膦配合物还能实现其它很多类型的反应。如1,7-二炔与丙炔醇在化学计量的NiCl2PPh3和丁基锂作用下能得到四氢萘内酯化合物 (式15)[15]。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有毒
安全标识:暂无
危险标识:暂无
1. Blystone, S. L. Chem. Rev., 1989, 89, 1663. 2. Tamao, K.; Sumitani, K.; Kumada, M. J. Am. Chem. Soc., 1972, 94, 4374. 3. Wudl, F.; Bitler, S. P. J. Am. Chem. Soc., 1986, 108, 4685. 4. Tamao, K.; Kodama, S.-i.; Nakatsuka, T.; Kiso, Y.; Kumada, M. J. Am. Chem. Soc., 1975, 97, 4405. 5. Hayashi, T.; Konishi, M.; Yokota, K. -i.; Kumada, M. Chem. Lett., 1980, 767. 6. Wenkert, E.; Ferreira, V. F.; Michelotti, E. L.; Tingoli, M. J. Org. Chem., 1985, 50, 719. 7. Fiaud, J.-C.; Aribi-Zouioueche, L. Chem. Commun., 1986, 390. 8. McCarthy, J. R.; Barney, C. L.; Matthews, D. P.; Bargar, T. M. Tetrahedron. Lett., 1987, 28, 2207. 9. (a) Tiecco, M.; Tingoli, M.; Wenkert, E. J. Org. Chem., 1985, 50, 3828. (b) Tiecco, M.; Tingoli, M.; Wenkert, E. J. Org. Chem., 1985, 50, 3828. 10. (a) Yuan, T.-M.; Luh, T.-Y. J. Org. Chem., 1992, 57, 4550. (b) Shiu, L.-L.; Yu, C. C.; Wong, K.-T.; Chen, B.-L.; Cheng, W.-L.; Yuan, T.-M.; Luh, T.-Y. Organometallics, 1993, 12, 1018. 11. Hayashi, T.; Hayashizaki, K.; Kiyoi, T.; Ito, Y. J. Am. Chem. Soc., 1988, 110, 8153. 12. Trost, B. M.; Lavoie, A. C. J. Am. Chem. Soc., 1983, 105, 5075. 13. Zembayashi, M.; Tamao, K.; Yoshida, J.-i.; Kumada, M. Tetrahedron. Lett., 1977, 4089. 14. Takagi, K. Chem. Lett., 1990, 2205. 15. Bhatarah, P.; Smith, E. H. Chem. Commun., 1991, 277. 16.参考书:现代有机bepaly tw <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