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0JX2
分子式 ZnCl2
分子量 136.30
标签 锌氯粉, 盐化锌, Butter of zinc, 基因工程研究用试剂, 高纯度化合物, 缓释剂, 干电池beplay体育首页

编号系统

CAS号:7646-85-7

MDL号:MFCD00011295

EINECS号:231-592-0

RTECS号:ZH1400000

BRN号:暂无

PubChem号:24845378

物性数据

1.  性状:白色六方晶系粒状结晶或粉末。

2.  密度(g/mL,25/4℃):2.905

3.  熔点(ºC):283

4.  沸点(ºC,常压):732

5.  闪点(ºC): 732

6.  溶解性: 易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醇、甘油、丙酮、乙醚,不溶于液氨。

毒理学数据

1 、
试验方法:口服
摄入剂量:5690 mg/kg/13W-I
测试对象:啮齿动物-鼠
毒性类型:MutipleDose
毒性作用:1.大脑受影响 
                    2.慢性数据-睾丸重量的变化

2 、
试验方法:口服
摄入剂量:910 mg/kg/26W-I
测试对象:啮齿动物-鼠
毒性类型:MutipleDose
毒性作用:诱导或改变血液或组织水平-其他酶
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无水物及浓溶液可引起皮肤溃疡。吸入粉尘可引起呼吸困难。消化及循环系统功能异常。皮肤接触后,可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生产和使用硫酸锌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具。

3 、
试验方法:口服
摄入剂量:1680年mg/kg/14D-I
测试对象:啮齿动物-鼠
毒性类型:MutipleDose
毒性作用:慢性数据-死亡

生态学数据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28.68

2、   摩尔体积(cm3/mol):90.8

3、   等张比容(90.2K):265.6

4、   表面张力(dyne/cm):73.2

5、   极化率(10-24cm3):11.37

计算化学数据

1、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可用

2、   氢键供体数量:0

3、   氢键受体数量:0

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0

6、   重原子数量:3

7、   表面电荷:0

8、   复杂度:2.8

9、   同位素原子数量:0

1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1、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3、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   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1.能自空气中吸收水分而潮解。

2.具有溶解金属氧化物和纤维素的特性。熔融氯化锌有很好的导电性能。灼热时有浓厚的白烟生成。有腐蚀性。有毒!在高温时能溶解金属氧化物,水解时生成白色氢氧化锌沉淀。

3.氯化锌非常容易潮解,必须在无水环境中保存。它对皮肤和黏膜也具有一定刺激性。

贮存方法

1.密封于2-8°C阴凉干燥环境。

2.应贮存在通风、干燥的库房内,避免露天存放。容器必须密封。防止受潮。不得与食用物品和饲料共贮混运。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要防雨淋和日晒。

3.液体用槽车装。搬运时要防止溅入眼睛或触及皮肤(其浓溶液能腐蚀皮肤,但也有杀菌作用),如接触时即用水冲去,以防皮肤腐蚀。

合成方法

1.盐酸法
将一定量的氧化锌加入盛有一定量盐酸的反应器中遗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当溶液的ph为3.5~4时,经静置沉淀,将清送去第一次提纯,加入氯化钡、高酸钾、氯酸钾等进行净化以除去碲根、铁等杂质。再经静置沉降,把液送去第二次提纯,加人锌粉以阱铅、镉等重金属,经过滤,把滤沼入石墨坡板蒸发器进行浓缩,浓45%的稀氯化锌溶液从高处向低处与火向并流,出口处浓度达98%以上析出结晶,经粉碎,制得氯化锌品。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2.将纯的锌粉铺在石英舟内,并一起置于耐热玻璃管的一端。放置锌粉的一端用管式炉加热,在700℃的温度下,通入干燥的HCl气体,使其反应生成ZnCl2并升华;在耐热玻璃管的另一冷却端收集ZnCl2产品。如果反应温度超过700℃,会有一定量的锌蒸气进入升华的ZnCl2中,导致ZnCl2产品的纯度下降;此时,可将该产品在HCl气流中再次升华,以提高ZnCl2的纯度。

3.将纯净的CuCl溶解在无水乙腈中,配制成67%的溶液。用铂作阴极,纯锌板作阳极;在室温和干燥清洁的氮气保护下,对上述溶液进行电解(控制槽电压在12V以内)。电解开始时,铜首先在阴极的铂上沉积,而锌板不断地溶解;随着电解过程的进行,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很低时,锌会在阴极上沉积。一旦发现有灰色的锌覆盖到铜上时,电解结束。将电解后的电解液,在真空条件下,小心地加热,以蒸发掉乙腈溶剂,便可得到ZnCl2产品。

4.将锌条用5%的工业盐酸与水进行表面洗涤,置于水中,缓缓加入相对密度为1.19的盐酸(锌要过
量),搅拌,进行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酸速度,使氢气逸出平稳):
当氢气逸出速度减慢时,加热至不再产生氢气为止,静置,分离出过量锌,滤液中通氯气10~15min,然后加入少量碳酸锌,不时搅拌下加热1h,静置,过滤,滤液蒸发浓缩至原体积的1/3后,快速加热至全干(温度约230℃)。然后加入少量相对密度为1.19的盐酸,加热至400℃使盐熔化并不再跑出气体为止,冷却、粉碎,即得产品。

用途

1.用作有机合成工业的脱水剂、缩合剂及生产香兰素、兔耳草醛、消炎止痛药物、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催化剂。可作聚丙烯腈的溶剂。染织工业用作媒染剂、丝光剂、上浆剂。纺织工业用作生产棉条桶、梭子等材料的原料(棉纤维的助溶剂),可提高纤维的黏合力。染料工业用作冰染染料显色盐的稳定剂,用于生产活性染料和阳离子染料。用作石油净化剂和活性炭的活化剂。用于浸渍木材使具有防腐性和阻燃性。用作硬纸板和布制品的阻燃剂。用于电镀。用作电焊条的焊药。冶金工业用于生产铝合金、轻金属脱酸、处理金属表面氧化层。用于晒图纸的生产。用作电池电解质。用于生产抗溶性泡沫灭火和生产氰化锌的原料。还用于医药和药的生产。

2.水处理缓蚀剂。氯化锌易溶于水,在水中水解产生不溶性胶粒,使得复合缓蚀剂呈胶状浑浊而不澄清透明,随时间延长,这些不溶性的胶粒逐渐聚集而沉淀。 为了抑制复合缓蚀剂中锌盐析出,通常加少量H2SO4、HCl、H3PO4或冰乙酸等酸性物质。

3.高浓度为腐蚀药,低浓度为收敛药,并可消毒、除臭。

4.用作分析试剂,合成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催化剂。并用作石油净化剂和有机合成脱水剂。还用于干电池制造。

5.用于电池、钢化纸、木材防腐剂、焊药水(高温时氯化锌溶液可溶解金属氧化物),纺织工业媒染剂、上浆剂和增重剂,石油净化剂和活性炭活化剂,电镀预处理剂,药用收敛剂,农药和催化剂等,在化妆品中也用作收敛性添加剂。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2331 8/PG 3

危险品标志:腐蚀 危害环境

安全标识:S26 S45 S60 S61 S36/S37/S39

危险标识:R22 R34 R50/53

文献

1. (a) Masuyama, Y.; Kinugawa, N.; Kurusu, Y. J. Org. Chem., 1987, 52, 3702. (b) Tamao, K.; Nakaji, E.; Ito. Y. J. Org. Chem., 1987, 52, 957. 2. Evans, D. A.; Nelson, J. V. J. Am. Chem. Soc., 1980, 102, 774. 3. Tamao, K.; Ishida, M.; Kumada, M . J. Org. Chem., 1983, 48, 2120. 4. Russell, C. E.; Hegedus., L. S. J. Am. Chem. Soc., 1983, 105, 943. 5. (a) King, A. O.; Okukado, N.; Negishi, E. Chem. Commun., 1977, 683. (b) King, A. O.; Negishi, E.; Villiani, Jr.; F. J.; Silveira, A. J. Org. Chem., 1978, 43, 358. 6. Negishi, E.; Okukado, N.; king, A. O.; Van Horn, D. E.; Spiegel, B. I. J. Am. Chem. Soc., 1978, 100, 2254. 7. Rao, P. S.; Venkataratnam, R. V. Tetrahedron Lett., 1991, 32, 5821. 8. Alonso, F.; Yus. M. Tetrahedron, 1991, 47, 9119. 9. Ghorai, M. K.; Das, K.; Kumar, A.; Ghosh, K. Tetrahedron Lett., 2005, 46, 4103. 10. Kim, S.; Kim, Y. J.; Ahn, K. H. Tetrahedron Lett., 1983, 24, 3369. 11. (a) Solladie, G.; Demailly, G.; Greck, C. Tetrahedron Lett., 1985, 26, 435. (b) Hanamoto, T.; Fuchikama, T. J. Org. Chem., 1990, 55, 4969. 12. (a) Tirpak, R. E.; Rathke, M. W. J. Org. Chem., 1982, 47, 5099. (b) Reetz, M. T.; Kyung, S.-H. Tetrahedron Lett., 1985, 26, 6333. 13. Prochazki, M. P.; Cartson, R. Acta. Chem. Scand., 1989, 43, 651. 14.参考书:现代有机bepaly tw <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