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0THB
分子式 C22H22BrO2P
分子量 429.29
标签 暂无

编号系统

CAS号:52509-14-5

MDL号:MFCD00011966

EINECS号:257-977-3

RTECS号:暂无

BRN号:暂无

PubChem号:24853408

物性数据

1.       性状:白色粉末

2.       密度(g/mL,25ºC):未确定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 未确定

4.       熔点(ºC):未确定

5.       沸点(ºC):191

6.       沸点(ºC,0.1mm hg):未确定

7.       折射率:未确定

8.       闪点(°F):未确定

9.       比旋光度(ºC):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 未确定

11.    蒸气压(kPa,20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未确定

毒理学数据

暂无

生态学数据

对水是稍微有危害的不要让未稀释或大量的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者污水系统,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分子结构数据

暂无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3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5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18.5

7.重原子数量:26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343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2

性质与稳定性

遇酸分解。

        

贮存方法

保持贮藏器密封、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确保工作间有良好的通风或排气装置。

 

合成方法

通过三苯基膦与2-溴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烷在100 oC反应36 h制备而成[1]

用途

溴化(1,3-二氧杂环戊烷-2-亚甲基)三苯基膦是用于形成碳骨架的试剂。它可以产生“不稳定”磷叶立德,用于Wittig烷基化反应,可以用来通过醛合成α,β-不饱和醛等。

与含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该膦盐可以与碱反应生成(1,3-二氧杂环戊烷-2-亚甲基)三苯基膦,这一磷叶立德与醛反应得到α,β-不饱和的乙二醇缩醛,酸水解即得相应的醛 (式1)[2],所得到的缩醛产物中双键的立体化学受碱或溶剂的影响较大。

在氢化钠的DMSO溶液中,式2与溴化(1,3-二氧杂环戊烷-2-亚甲基)三苯基膦反应,得到Z-E-缩醛产物的比例为3:1;当该体系加入THF时,Z-E-产物的比例可达7:1 (式2)[3~5]。在氢化钠的THF-HMPA溶液中反应时,主要得Z-构型产物 (式3)。

由于酸催化水解的同时发生异构化,因此得到的α,β-不饱和醛主要是E式构型。在THF中,使用该膦盐与叔丁基钾反应原位生成的磷叶立德与醛反应,然后在酸作用下水解,已成为合成比原有碳架多两个碳原子的α,β-不饱和醛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式4,式5)[6,7]

苄醇等活泼醇可使用该膦盐与二氧化锰和有机碱MTBD的混合物在THF中直接进行氧化- Wittig反应,继而用酸水解,得到高产率的α,β-不饱和醛 (式6)[8],由于水解过程中的异构化作用,最终产物主要为稳定的E式构型。该膦盐与碱形成的叶立德和酮的反应性通常较低。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有害

安全标识:暂无

危险标识:暂无

文献

1. Cresp, T. M.; Sargent, M. V.; Vogel, P. J. Chem. Soc., 1974, 2. Ojima, J.; Ejiri, E.; Kato, T.; Kuroda, S.; Hirooka, S.; Shibutani, M. Tetrahedron Lett., 1986, 27, 2467. 3. Fraser-Reid, B.; Molino, B. F.; Magdzinski, L.; Mootoo, D. R. J. Org. Chem., 1987, 52, 4505. 4. Fraser-Reid, B.; Magdzinski, L.; Molino, B. F.; J. Am. Chem. Soc., 1984, 106, 731. 5. Daniewski, A. R.; Wojceichowska, W. J. Org. Chem., 1982, 47, 2993. 6. Hopf, H.; Krüger, A. Chem. Eur. J., 2001, 7, 4378. 7. Hopf, H.; Greiving, H.; Beck, C.; Dix, I.; Jones, P. G.; Desvergne, J.-P.; Bouas-Laurent, H. Eur. J. Org. Chem., 2005, 567. 8. Reid, M.; Roweb, D. J.; Taylor, R. J. K. Chem. Commun., 2003, 2284. 9.参考书:现代有机bepaly tw <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