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035L
分子式 C11H20O2
分子量 184.28
标签 十一烯酸, Undec-10-enoic acid, 芳香剂, 酸性溶剂

编号系统

CAS号:112-38-9

MDL号:MFCD00004442

EINECS号:203-965-8

RTECS号:YQ2975000

BRN号:1762631

PubChem号:24856513

物性数据

1.      性状: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有特殊气味

2.      密度(g/mL,25℃):0.9072

3.      相对密度(20℃,4℃):0.907224

4.      熔点(ºC):24.5

5.      沸点(ºC,常压):275

6.      常温折射率(n20):1.447225

7.      折射率(n25D):1.4464

8.      闪点(ºC):148

9.      常温折射率(n25):1.445730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   蒸气压(mmHg,70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 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几乎不溶于水,能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毒理学数据

急性毒性:

口腔     LD50    8150mg/kg(mus)

                 2500mg/kg(rat)

刺激皮肤  severe 500mg/24H(rbt)

主要的刺激性影响:

在皮肤上面:刺激皮肤和黏膜。

在眼睛上面:刺激的影响。

致敏作用:没有已知的敏化作用。

生态学数据

总括注解

通常来说对水是不危害的

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54.63

2、   摩尔体积(cm3/mol):198.3

3、   等张比容(90.2K):478.7

4、   表面张力(dyne/cm):33.9

5、   极化率(10-24cm3):21.65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1

3.氢键受体数量:2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9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37.3

7.重原子数量:1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41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1.避免与强氧化物接触。

2.本品低毒,有轻微的刺激性,对大鼠的经口LD50为2500mg/kg。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

3. 存在于烟气中。

4. 原文献未明确烯键位置,此处内容是指10-十一烯酸。
 

贮存方法

1.铅桶或塑料桶包装。

2.用铝桶或塑料桶包装,每桶重20kg、50kg或100kg。

合成方法

由蓖麻油直接裂解或酯化裂解制得。

1.蓖麻油直接裂解法将蓖麻油投入不锈钢反应锅内,直火加热,减压干馏,收集馏出液,再分馏可得十一烯酸,同时得到庚酸。


2.蓖麻油酸甲酯法蓖麻油(蓖麻油酸甘油酯)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后,经高温裂解得十一烯酸甲酯,再经皂化;酸化精制后,得成品,并副产庚醛;甘油等产品。
原料消耗定额:蓖麻油(药用)4700kg/t;甲醇(工业品)1410kg/t;硫酸(工业品)658kg/t;烧碱(95%)40kg/t;亚硫酸氢钠(95%)940kg/t。

用途

1.为合成香料的重要原料,如制γ-十二内酯(也称桃醛)、聚环十五内酯、麝香酮、壬醛等。也可用于抗真菌药和治疗皮肤霉菌病的药物,可合成有抑菌性能的表面活性剂如十一烯单乙醇酰胺琥珀酸酯磺酸钠等。还可用于制备增塑剂等。在化妆品中最高允许使用量( 质 量 分 数)为0.2%,在PH5.0~6.5范围稳定。用作药物抗真菌剂用量 ( 质量分数)为2%~15%。

2.是合成香料的重要原料,如制γ - 十一内酯、聚环十五内酯、麝香酮、壬醛和壬醇等,也可作抗菌素药和治疗皮肤霉菌病药物的原料。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3261 8/PG 2

危险品标志:刺激

安全标识:S26 S61 S37/S39 S36

危险标识:R36/37/38 R52/53 R36/38

文献

1. Ganem B, Heggs R P, Biloski A J, et al. Tetrahedron Lett., 1980, 21: 685-688. 2. Mukaiyama T, Miyoshi N, Kato J I, et al. Chem. Lett., 1986, 15: 1385-1388.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