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 0M2V |
---|---|
分子式 | VOF3 |
分子量 | 123.94 |
标签 | 三氟代氧化钒, 三氟化氧钒, Vanadium(V) oxytrifluoride, Vanadyl trifluoride |
CAS号:13709-31-4
MDL号:MFCD00042555
EINECS号:237-250-7
RTECS号:暂无
BRN号:暂无
PubChem号:24864853
1. 性状:浅黄色粉末
2. 密度(g/mL,25/4℃):2.459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300
5. 沸点(ºC,常压):480
6. 沸点(ºC,5.2kPa):未确定
7. 折射率:未确定
8. 闪点(ºC):未确定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 蒸气压(kPa,25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三氟乙酸和CH2Cl2可能是仅有的几种能够溶解它而不发生反应的溶剂。
通常对水体是稍微有害的,不要将未稀释或大量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污水系统,未经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1、摩尔折射率:无可用的
2、摩尔体积(cm3/mol):无可用的
3、等张比容(90.2K):无可用的
4、表面张力(dyne/cm):无可用的
5、介电常数:无可用的
6、极化率(10-24cm3):无可用的
7、单一同位素质量:123.934088 Da
8、标称质量:124 Da
9、平均质量:123.9361 Da
1、 氢键供体数量:3
2、 氢键受体数量:4
3、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4、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17.1
5、 重原子数量:5
6、 表面电荷:0
7、 复杂度:6.9
8、 同位素原子数量:0
9、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1、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2、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3、 共价键单元数量:4
遇水后会放出有毒气体。
常温密闭,阴凉通风干燥。
暂无
三氟氧钒 (VOF3) 在有机合成中主要被用作酚或者酚醚类化合物的分子内或者分子间的氧化偶联反应。S. M. Kupchan最初将该试剂用于天然产物Quinonoid Oxoaporphine 合成时,将该试剂与其它氧化偶联试剂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该试剂表现出最好的反应性[1]。
VOF3对酚的分子内氧化偶联可以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产率几乎达到定量的水平。由于该试剂的制备和储存困难、本身的价格和反应体系较昂贵,所以往往应用在重要天然产物的合成中 (式1)[2]。
VOF3进行分子内氧化偶联的对象也可以是酚的烷基醚,产物的产率可能受到两种影响。多烷基醚取代的芳环具有较高的偶联活性,偶联位置有较大立体位阻会降低偶联活性 (式2,式3)[3,4]。
实验证明,三氟氧钒可以成功地应用到多种杂原子和多个手性中心存在的酚醚化合物的氧化偶联反应。没有观察到杂原子对金属钒的稳定配位现象或者使手性中心外消旋化的现象 (式4)[5,6]。
三氟氧钒也可以进行酚和酚醚的分子间氧化偶联反应[7,8],但是产率和选择性较低。
危险运输编码:UN 3260 8/PG 2
危险品标志:腐蚀
安全标识:S26 S45 S36/S37/S39
1. Kuchan, S. M.; Liepa, A. J. J. Am. Chem. Soc., 1973, 95, 4062. 2. Kuchan, S. M.; Dhingra, O. P.; Kim, C. K. J. Am. Chem. Soc., 1978, 43, 4076. 3. Bremmer, M. L.; Khatri, N. A.; Weinreb, S. M. J. Org. Chem., 1983, 48, 3661. 4. Lienard, P.; Saint-Jalmes, B.; Quirion, J. C. Tetrahedron Lett., 1995, 36, 5895. 5. White, J. D.; Butlin, R. J.; Hahn, H. G.; Johnson, A. T. J. Am. Chem. Soc., 1990, 112, 8595. 6. Evans, D. A.; Dinsmore, C. J.; Evrard, D. A.; DeVries, K. M. J. Am. Chem. Soc., 1993, 115, 6426. 7. Brown, A. G.; Edwards, P. D. Tetrahedron Lett., 1990, 31, 6581. 8. Liepa, Andris J.; Nearn, Roland N.; Wright, D. M. J. Austr. J. Chem., 2004, 5, 473. 9.参考书:现代有机bepaly tw <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