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 0KM2 |
---|---|
分子式 | Cl3Cr |
分子量 | 158.36 |
标签 | 氯化铬, 媒染剂, 催化剂 |
CAS号:10025-73-7
MDL号:MFCD00010948
EINECS号:233-038-3
RTECS号:暂无
BRN号:暂无
PubChem号:暂无
1. 性状:紫色单斜晶体。
2. 密度(g/mL,25℃):2.87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1152
5. 沸点(ºC,常压):1300
6. 沸点(ºC,5.2kPa):未确定
7. 折射率:未确定
8. 闪点(ºC):未确定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 蒸气压(kPa,20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丙酮,不溶于乙醚。
暂无
暂无
1、摩尔折射率:无可用的
2、摩尔体积(cm3/mol):无可用的
3、等张比容(90.2K):无可用的
4、表面张力(dyne/cm):无可用的
5、介电常数:无可用的
6、极化率(10-24cm3):无可用的
7、单一同位素质量:156.84707 Da
8、标称质量:157 Da
9、平均质量:158.3551 Da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3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0
7.重原子数量:4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0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4
常温常压下稳定,避免光,明火,高温。合成的无水三氯化铬,为带有美丽光泽的紫色叶状结晶,950℃升华,1300℃以上分解。不溶于水、乙醇、丙酮、甲醇和乙醚,微溶于热水。当夹杂少量的二氯化铬或制备本品的还原剂时,则可溶于水而成暗绿色溶液。即使在干冰冷却下,也可和液氨激烈地进行反应,生成[Cr(NH3)6]Cl3和[CrCl(NH3)5]Cl2。用亚硫酰氯将水合物脱水后的产物呈粉红色,吸湿性甚强。
常温密闭避光,通风干燥处
制备方法:将三氧化二铬溶解在浓盐酸中,结晶可制得六水合氯化铬。
1.反应中使用的氯气应经浓硫酸脱水,氮气则经联苯三酚的碱溶液脱氧,然后用浓硫酸和五氧化二磷脱水。两种气体可以混合使用或交替使用。上述气体由旋塞切换,鼓入盛有150~200mL四氯化碳的烧瓶中,再流进反应管。反应管为内径25mm、长1m的石英管,将其插入相连的A、B两电炉中;插入位置在距气体入口数厘米处。电炉外部的反应管,应能用煤气灯进行强热,从气体入口至电炉之间的一段反应管中,装入石英纤维或硼硅酸玻璃纤维。在靠近气体入口处的电炉A中,其正中附近的反应管里,放入盛有4.5~6g氢氧化铬(Ⅲ)的两个瓷舟。由于从出口处放出剧毒的碳酰氯(光气)气体,故应特别注意,实验必须在通风柜中进行。操作开始时,往装置内缓缓通入氯气30min,随后切换成氮气,并通入1h,将管内空气完全逐出。接着,两个电炉通电,此时通入的氮气是已鼓进四氯化碳的气体(每分钟约鼓出200~250个气泡)。最后将A加热至700℃,B加热至475~500℃。在电炉B中逐出挥发性的副产物和杂质,而只留下目的产物。4h后打开电炉观察,如瓷舟中的原料已耗尽,则切断电炉的电源。此时,氯气经四氯化碳(每分钟60~80个气泡)后通入反应管内,同时放置冷却。待冷却至300~350℃后,单独通入氮气以代替氯气,直至冷到常温为止。若将原料以氢氧化铬计算,则收率为65%~75%。
2.将500mL带支管的烧瓶放入覆套式电阻加热器中,并把气体导入管插至烧瓶的底部,使加热至100℃的四氯化碳蒸气可以充入烧瓶内,支管连接冷却器和接受器。反应中由于产生剧毒的碳酰氯(光气),因此,实验必须在通风柜中小心地进行。往烧瓶中加入37g市售的六水合三氯化铬,用覆套式电阻加热器加热。以每秒2滴四氯化碳的气化速度将该蒸气充入烧瓶内。烧瓶温度达到150℃时,氯化铬即溶解并起泡,膨胀而成海绵状,若再加热至300℃,则水分和过剩的四氯化碳将被蒸馏并汇集在接受器中。随着温度的上升,发生反应并产生碳酰氯,加热至650℃并结束反应,则烧瓶内充满光彩夺目的紫色结晶。产率20g(91%)。
用作媒染剂、催化剂、无机合成。用作制取其他铬盐的中间体、媒染剂、颜料及镀铬等。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暂无
安全标识:暂无
危险标识:暂无
1. Okude, Y.; Hirano, S.; Hiyama, T.; Nozaki, H. J. Am. Chem. Soc., 1977, 99, 3179.. 2. Okude, Y.; Hiyama, T.; Nozaki, H. Tetrahedron Lett., 1977, 18, 3829. 3. Delbecq, F.; Baudouy, R.; Gore, J. New. J. Chem., 1979, 3, 321. 4. Buse, C. T.; Heathcock, C. H. Tetrahedron Lett., 1978, 19, 1685. 5. Place, P.; Delbecq, F.; Gore, J. Tetrahedron Lett., 1978, 19, 3801. 6. Takai, K.; Kuroda, T.; Nakatsukasa, S.; Oshima, K.; Nozaki, H. Tetrahedron Lett., 1985, 26, 5585. 7. Auvray, P.; Knochel, P.; Normant, J. F. Tetrahedron Lett., 1986, 27, 5091.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