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0K1C
分子式 KNO2
分子量 85.10
标签 无机盐, 护色剂(发色剂), 食品添加剂

编号系统

CAS号:7758-09-0

MDL号:MFCD00011408

EINECS号:231-832-4

RTECS号:TT3750000

BRN号:暂无

PubChem号:24858797

物性数据

1.性状:白色至微黄色棱柱形或条状结晶,易潮解。[1]

2.熔点(℃):441(350℃开始分解)[2]

3.沸点(℃):537(爆炸)[3]

4.相对密度(水=1):1.92[4]

5.溶解性:易溶于水,不溶于丙酮,微溶于乙醇,溶于热乙醇,易溶于液氨。[5]

毒理学数据

1.急性毒性[6]  LD50:200mg/kg(大鼠经口)

2.刺激性  暂无资料

3.致突变性[7]  微生物致突变性:3300μg/皿

生态学数据

1.生态毒性  暂无资料

2.生物降解性  暂无资料

3.非生物降解性  暂无资料

4.其他有害作用[8]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分子结构数据

暂无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3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52.5

7.重原子数量:4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3.5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2

性质与稳定性

1.在35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钾,并放出氧化氮气体。有潮解性。溶于0.35份水,其水溶液呈碱性。能被稀酸分解生成亚硝酸酐。与有机物接触、摩擦或撞击、能引起燃烧或爆炸,并放出有毒和刺激性的过氧氮和氧化氮气体。它在肉中所含的乳酸的作用下游离出亚硝酸,进而分解出亚硝基(-N0),后者能与肌红蛋白生成鲜红的亚硝基肌红蛋白而起护色的作用,并能产生特殊的风味。

2.稳定性[9]  稳定

3.禁配物[10]  强还原剂、强酸、活性金属粉末

4.避免接触的条件[11]  受热

5.聚合危害[12]  不聚合

6.分解产物[13]  氮氧化物

贮存方法

储存注意事项[14]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远离火种、热源。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还原剂、酸类、活性金属粉末、实用beplay体育首页 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合成方法

1.用氢氧化钾溶液或碳酸钾吸收硝酸盐或硝酸生产中排出的含有少量NO和NO2的尾气,因为硝酸钾与亚硝酸钾的分离比较困难,气相中必须有过量的NO,以减少硝酸钾的生成。在132℃时吸收液蒸发浓缩,然后冷至75℃结晶,经分离、干燥即得产品(可参考亚硝酸钠的生产)。

2.先将1200g碳酸钠溶于1100mL水中。将1250g亚硝酸钠溶于1340mL水,在搅拌下将两溶液混合,并在水浴上蒸发。至混合液的相对密度在70℃时为1.47为止。冷却至室温,滤去沉淀,再将滤液蒸发至相对密度为1.62(20℃),冷却析出亚硝酸钾结晶,进行重结晶一次。此法只有在用量较大时,才会得到较好的结果。

3.将50%的碳酸钾水溶液加热,然后加入热的50%的亚硝酸钠水溶液(超过理论量4%),进行反应:

将溶液加热蒸发浓缩至密度为1.47(70℃时),滤去碳酸钠结晶,冷却后,再次滤去碳酸钠结晶,滤液蒸发浓缩至密度为1.62(20℃时),冷却结晶,结晶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除去碳酸钠,重结晶得到的结晶于60~70℃下干燥。母液可循环使用。

4.用亚硝酸钠、氢氧化钾和草酸经两步反应制取亚硝酸钾:

过滤后,蒸发浓缩滤液,将先结晶出来的草酸钠滤去,加适量硝酸钙进一步去除草酸钠,过量Ca2+离子用碳酸钾除去。继续浓缩结晶,冷却结晶,结晶用水重结晶后,得试剂亚硝酸钾。

用途

1.用于制造苯胺染料及偶氮染料,医药,治金上用于镍钻分离,也用于有机合成和钢铁的分析。

2.亚硝酸钾是我国允许使用的发色剂。亚硝酸钾还能抑制多种厌氧性梭状芽孢菌,特别是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特殊的抑制作用。我国规定可用于腌制畜、禽肉类罐头和肉类制品,最大使用量0.15g/kg;残留量(以亚硝酸钠计)肉制品不得超过0.03g/kg,腌制盐水火腿残留量0.07g/kg。

3.用作分析试剂,用于医药及有机合成等。[15]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1488 5.1/PG 2

危险品标志:有毒 氧化剂 危害环境

安全标识:S45 S61

危险标识:R8 R25 R50

文献

[1~15]参考书:危险beplay体育首页 安全技术全书.第一卷/张海峰主编.—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 ISBN 978-7-122-00165-8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