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 0C22 |
---|---|
分子式 | C5H5NO2 |
分子量 | 111.10 |
标签 | 1-乙酰氧基-1-氰基乙烯, 2-乙酰氧基丙烯腈, 乙酸1-氰基乙烯酯, Acetic Acid 1-Cyanovinyl Ester, 2-Acetoxyacrylonitrile, 1-Acetoxy-1-cyanoethylene |
CAS号:3061-65-2
MDL号:MFCD00001868
EINECS号:221-303-6
RTECS号:AG4550000
BRN号:1751158
PubChem号:24853539
1. 性状:无色-为浅黄色透明液体
2. 密度(g/mL,25/4℃):1.06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无可用
4. 熔点(ºC):无可用
5. 沸点(ºC,常压):80-82
6. 沸点(ºC,5.2kPa):173
7. 折射率:无可用
8. 闪点(ºC):39
9. 比旋光度(º):无可用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无可用
11. 蒸气压(kPa,25ºC):4.0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无可用
13. 燃烧热(KJ/mol):无可用
14. 临界温度(ºC):无可用
15. 临界压力(KPa):无可用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可用
17. 爆炸上限(%,V/V):无可用
18. 爆炸下限(%,V/V):无可用
19. 溶解性: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通常在CH2Cl2、THF、MeCN和甲苯中使用。
1、急性毒性:
ihl-rat LCLo:125ppm/4H;
orl-rat LD50:100mg/kg;
skn-rbt LD50:140uL/kg;
2、对皮肤腐蚀或刺激:skn-rbt 100mg/24H MOD
3、对眼睛严重损害货刺激:eye-rbt 50 ug/24H SEV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1、 摩尔折射率:26.46
2、 摩尔体积(cm3/mol):102.8
3、 等张比容(90.2K):249.2
4、 表面张力(dyne/cm):34.5
5、 极化率(10-24cm3):10.49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0.5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3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2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50.1
7.重原子数量:8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63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1. 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较大的毒性,建议在通风橱中操作和使用。
2. 在有机合成中属于具有特殊用途的bepaly tw ,大多时候被用作乙烯酮的化学等价物或者替代物参与Diels-Alder (D-A) 反应。除此之外,该试剂也被尝试作为乙醛的等价物在底物分子中引入乙醛。
由于乙烯酮化学性质的原因,不能够参与正常的D-A反应,因此不能够直接通过D-A反应来获得环酮化合物。2-乙酰氧基丙烯腈是第一个被开发用作乙烯酮的化学等价物或者替代物来参与D-A反应,得到相应的腈基-乙酰氧基衍生物。将该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腈醇中间体,最后完全水解成相应的酮 (式1,式2)[2,3]。虽然它的选择性和反应活性比2-氯丙烯腈低,但是在D-A反应后的水解条件非常温和。
与其它的D-A反应类似,使用高压和高温能够加速反应的速度 (式3)[4,5]。许多路易斯酸催化剂可以用于该反应,但是高氯酸锂的乙醚溶液显示出更好的活性[6]。在许多二烯化合物中,呋喃衍生物与2-乙酰氧基丙烯腈的反应相对比较困难,但选择适当的条件也可以得到非常理想的结果 (式4)[7]。如果将2-乙酰氧基丙烯腈中的乙酰基换成手性酰基的话,则可以诱导手性D-A产物[8]。
如果将2-乙酰氧基丙烯腈看作是一个缺电子烯烃的话,便可以与碳负离子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加成产物经键性水解后相当于在底物分子上引入一个乙醛基 (式5)[9]。
密闭于阴凉干燥环境中
通过氯乙醛和NaCN反应来制备[1]。
1. 可以与多种二烯进行Diels-Alder反应. 例如,乙酸1-氰基乙烯酯与环戊二烯加热反应生成环状加成产物碱性处理过后成为降冰片烯酮1a)。
2. 乙酸1-氰基乙烯也可以和呋喃取代物反应,这个反应可以用来合成倍半萜烯,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品系列1b).具体步骤如图所示。
危险运输编码:UN3276 6.1/PG 2
危险品标志:有毒
安全标识:S26 S45 S36/S37/S39
1. Nowak, R. M. J. Org. Chem., 1963, 28, 1182. 2. Adlington, R. M.; Baldwin, J. E.; Mayweg, A. V. W.; Pritchard, G. J. Org. Lett., 2002, 4, 3009. 3. Marshall, K. A.; Mapp, A. K.; Heathcock, C. H. J. Org. Chem., 1996, 61, 9135. 4. Gordon, J., Tabacchi, R. J. Org. Chem., 1992, 57, 4728. 5. Hori, K., Hikage, N., Inagaki, A., Mori, S., Nomura, K., Yoshii, E. J. Org. Chem., 1992, 57, 2888. 6. Grieco, P. A.; Nunes, J. J.; Gaul, M. D. J. Am. Chem. Soc., 1990, 112, 4595. 7. Brown, D. S.; Paquette, L. A. J. Org. Chem., 1992, 57, 4512. 8. Sevin, A. F.; Vogel, P. J. Org. Chem., 1994, 59, 5920. 9. Keller, L.; Camara, C.; Pinheiro, A.; Dumas, F.; d'Angelo, J. Tetrahedron Lett., 2001, 42, 381. 10.参考书:现代有机bepaly tw <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暂无